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简介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组建于2006年,由原英语学院外交学系与原国际问题研究所合并组成,前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钱其琛同志为我院题写院名并揭牌。2007年,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主任委员、前外交部部长李肇星同志出任我院名誉院长。2009年,由我院主持的“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贸促总会”校外教学实践与研究基地被评为北京市校外人才培养基地。2010年,我院外交学专业被教育部评为全国第六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也是国内相同专业中的首个。

学院现下设一系、一所、一刊和四个研究中心,分别为外交学系、国际问题研究所、《国际论坛》杂志编辑部、公共外交研究中心、社会性别与全球问题研究中心、东西方关系研究中心、联合国与国际组织研究中心。学院现有在编教职工23人,长期聘用外国专家2人。其中,专任教师中有教授2人,副教授(副研究员)11人,80%以上专任教师和研究人员拥有博士学位,50%以上具有一年以上出国留学或学术交流经历。除此之外,我院的教学和研究队伍还包括短期聘用外国专家、兼职和客座教授、校内其它院系相关专业教师、从事外交工作的北外校友等。学院1999年开始招收外交学专业本科生,现拥有政治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同时与英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联合培养国际关系方向的博士研究生。学院目前每年的招生计划包括:本科生2个班(48人),本科留学生15~20人,硕士研究生(含中文授课硕士研究生)40~45人,“国际硕士”留学生研究生15~20人,博士研究生4~6人,辅修暨双学位学生35~40人。作为我国培养外交、外事人才的重要基地,北京外国语大学素有“外交官摇篮”的美誉。国际关系学院的成立和发展,对于继承和发扬这一优良传统,进一步整合学校相关资源,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今后,学院将以北外49种语言为依托,加强地区国别研究,建成我国外交外事人才的培养基地、国际问题研究的学术重镇和对外政策咨询的特色智库。1.外交学系外交学系是我院承担各层次教学任务的主要机构,系主任由院长李永辉教授兼任。该系1999成立并招收外交学专业本科生,是北京外国语大学最早建立的复合型学科专业之一。2003年,外交学专业被教育部授予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外交学专业授权点之一。

2011年,我院被教育部批准为政治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目前,我院硕士研究生教育涵盖外交学、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和中外政治制度等四个二级学科方向,尤其在外交学理论与实践、大国关系与大国外交、国别与地区外交、公共外交、联合国与国际组织等专业方向上具有优势。“国际硕士”留学研究生教育集中于当代中国研究(政治与外交)方向。在课程建设方面,外交学系注重突出北外特色,发挥北外优势,突破传统的单科型教学模式,实行专业和外语并重的方针。在本科层次,在课程设置上,把所有专业课按授课语种分为中文专业课、双语专业课和英文专业课三大类,三类课程在比例上约各占三分之一。在外语教学上,要求学生辅修英语语言学双学士学位并通过英语专业八级考试。他们在毕业时除获得国务院学位办颁发的法学学士学位外,还可以获得学校授予的法学和文学双学士学位证书。在硕士研究生层次,“国际硕士”项目实现了全英文授课。在学生活动方面,我院学生近两年来在全球模拟联合国、全国外交外事礼仪大赛等市级以上学生活动赛事中获奖近30项。由我院创办和主办的首都高校“外交之星”风采大赛已连续举办五届,在北京地区高校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力。在学生实践方面,学院目前拥有新华社、中国贸促总会、中国联合国协会等十余个国内实习基地,并与国外十余所大学和研究机构在学生培养和学术交流方面保持合作。凭借坚实的专业基础、双语优势和较强的社会实践能力,我院毕业生在就业、考研和出国留学方面显示出较强的竞争力。近五年来,我院毕业生的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且就业层次较高,就业范围集中在国家部委机关、新闻出版部门、金融单位、大中型国企和跨国公司、高等院校等。每年有30%以上的本科毕业生出国深造,其中包括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世界一流的大学。 2.国际问题研究所国际问题研究所是我校的专门科研机构,所长由院党总支书记丛鹏教授兼任。其前身是1989年成立的“国际关系与世界文化研究所”,1992 年1 月改建为北外“国际问题研究所”,主要从事国际政治、国际关系、世界经济、中国外交等方面问题的研究,并开展对外学术交流。其宗旨是充分发挥我校语种多、语言地理分布广,拥有一支精通外语、以国别研究为专长的师资队伍的独有优势,开展对国际重大问题及对象国政治、外交、经济、社会等领域的深入研究,以教学带动科研,以科研促教学,为培养外语与外交相结合的专门人才服务,并以其有特色、有创见的科研成果为社会服务,为国家有关部门的外交决策提供信息与建议。以该所为基础,我院主导、整合校内资源而搭建的“同心圆结构”北外国际问题研究学术共同体已具雏形。我院主办的“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问题学者论坛”已在北京乃至全国高校和研究单位中形成了一定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近5年来,我院教师和科研人员共承担各级各类课题30项,撰写出版学术著作和教材5部,翻译和出版国外学术著作10部。其中2部专著获得北京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发表学术论文255篇,其中全国中文核心期刊69篇。 3.《国际论坛》杂志 http://gjlt.chinajournal.net.cn/ 《国际论坛》是教育部主管、北外主办的国际问题研究类综合性学术期刊,由我院国际问题研究所编辑,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该刊1999年创刊,为双月刊。前北外校长陈乃芳教授任主编,我院丛鹏教授和王明进研究员任副主编。 经过10余年的努力,该刊在国内学术界已经有了较高的知名度和学术地位。2000年,该刊被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文社会科学信息研究中心评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同时成为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被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2004年,又成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CSSCI)、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据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心发布的2009年度《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量(率)排名情况,在全国众多政治类学术期刊中,《国际论坛》继续名列前茅,其中在政治学学科期刊全文转载率排名中为第5名,在政治学学科期刊全文转载量排名中为第10名。4.北京外国语大学公共外交研究中心北京外国语大学公共外交研究中心成立于2010年8月,是中国高校首家校级公共外交研究中心,是中国公共外交学术研究的开拓者,也是中国政府公共外交决策的战略智库。中心旨在促进和深化公共外交方面的学术研究,并以创新性的研究成果为基础,为教育教学、政府决策和社会实践服务。中心设有理事会和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为赵启正教授,主任为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陈雨露教授,国际关系学院李永辉教授和孙萍女士担任执行主任。中心自成立以来广泛开展和参与了国内外各种论坛会议以及访问交流活动。2010年9月11日,公共外交研究中心举行“公共外交国际论坛(2010)”暨第三届“外交官论坛”。论坛以“沟通、参与、责任和行动”为主题,来自政府、大型企业、高校、媒体、文化界和北外外交官俱乐部的近400名嘉宾齐聚一堂,共话中国公共外交事业的新使命与新发展。同年11月1日,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北京外国语大学公共外交研究中心名誉主任赵启正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千人礼堂作题为“开拓公共外交的重要意义”的讲座,为我校师生上了精彩生动的一课。11月26日,台湾著名学者曾永义教授受邀来到北京外国语大学,为广大师生作了题为“戏曲艺术概说——兼谈以戏曲做公共外交”的讲座。2011年3月19日,由公共外交研究中心和人大国际货币研究所联合主办的“日本大地震的全球经济影响”学术研讨会,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4月8日,公共外交研究中心主办的“公共外交大辞典编前会”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举行。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公共外交研究中心名誉主任赵启正、国家汉办主任、孔子学院总部总干事许琳女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张小济、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公共外交研究中心主任陈雨露等出席了本次会议。同时,为了让学生在公共外交实践方面得到更好的锻炼,4月26日,公共外交研究中心一行六人组织我校国际关系学院外交系33名学生参观新加坡驻华大使馆。大使馆工作人员和学生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讨论。中心以北外的多语言优势为基础,以丰富的校友资源为依托,实现中心的学术发展和社会贡献。中心的工作包括前沿学术研究、高层次人才培养、公共政策咨询、企业海外战略咨询、跨文化交流等方面,是具开放性、包容性和综合性的中国新一代思想库。5.社会性别与全球问题研究中心 http://blog.sina.com.cn/gendercenter 社会性别与全球问题研究中心成立于2006年,是中国第一个致力于社会性别与全球问题研究的学术组织。中心主任为北外副校长金莉教授,常务副主任为我院李英桃教授,成员包括来自于北外相关专业的教师和研究人员20余人。中心旨在建立并在全国各高校推广社会性别与全球问题研究的课程体系;汇聚国内外社会性别与全球问题研究者,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加强国内对社会性别与全球问题的研究;通过社会性别主流化的进程,将社会性别视角引入我国的对外交往与外交决策之中。 自成立以来,该中心社会性别与国际关系课程体系的建立与推广、教材编写、学术交流以及学术研究等领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中心每年召开年会、定期刊发年度通讯。中心还以北外为教学基地,开设了多门社会性别研究方向的相关课程。李英桃教授2006年出版的《女性主义国际关系学》是中国乃至亚洲第一部关于女性主义国际关系学的学术著作。中心已先后举办数次全国或国际学术研讨会以及几十次学术讲座、座谈会等活动。其中包括:2010年4月,主办了“社会性别与生态全球问题”全国研讨会学术;2010年7月,与英国牛津大学社会性别研究中心、德国柏林自由大学东亚研究所共同主办“国际妇女研究和中国妇女组织”国际学术研讨会;等等。 6.东西方关系中心 http://www.cewr-china.com/ 东西方关系中心成立于2008年,旨在在全球化的形势下致力于促进东方文化的复兴和世界多元文化发展,丰富人类精神宝库,推动东西方文化的理解、尊重和建立互信,为最终实现一个东西方和谐的世界从事研究和交流。中心设有理事会和学术委员会,主任为我校外国专家、夏威夷大学中国研究中心研究员田辰山。

该中心的任务是:推动对东西方文化和关系的学术研究,为相关部门提供政策建议;向公众提供有关东西方关系方面的普及知识,提高公众在全球化形势下与其他文明广泛接触、交流的意识,增强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的自信和自强的意识;推动与国外相关学术机构和学者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全球化形势下及后现代时期各文明的对话。自成立以来,该中心举办了数次国际或全国性研讨会,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讲学、讲座几十次。如:2009年6月 与尼山圣源书院在山东孔子的故乡尼山举办的“东西文化比较的新视野:安乐哲师生论道”国际学术研讨会;2009年10月在北外召开的“金融危机及其文化启示” 国际学术研讨会;2010年10月在山东尼山举办的“百年儒学与东方文明复兴”国际学术研讨会;等等。2010年,该中心与尼山圣源书院、北京四海经典文化传播中心合作,启动了“儒学使者--儒学与中国文化传播‘种子师资’培养”项目,目标是促进中西比较视野下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结构的教育、研究、交流和传播,帮助从事相关领域工作和学习的人员建立国际化视野,掌握跨文化比较方法论,开创对中国文化与现实问题认知的新境界。7.联合国与国际组织研究中心 联合国与国际组织研究中心成立于2010年,得到了教育部、外交部、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中国联合国协会、北京市政府外事办公室以及瑾荣基金会等机构的大力支持。中心设有理事会和学术委员会。理事长为北外校长陈雨露教授,主任为前联合国副秘书长、中国联合国协会会长陈健先生,我院李永辉教授和刘铁娃博士分别担任执行主任和副主任。该中心旨在建设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联合国与国际组织学术研究基地,形成具有示范作用、学术领先、高层次人才汇聚的学术研究平台。中心致力于推进中国在联合国与国际组织及其相关领域的研究,为国家外交决策与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咨询,为促进中国在联合国与国际组织中发挥更大作用,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与国际形象服务。中心还将依托国内外人才培养体系,为社会提供专业化服务,向联合国与国际组织机构输送具备国际组织与多边事务专业知识和国际事务处理能力的高级管理人才。中心以北外的多语言优势为基础,以丰富的校友资源为依托,实现自身的学术发展和社会贡献。中心自成立以来广泛开展和参与了国内外各种论坛会议以及访问交流活动,包括对日本总务省、联合国大学、日本政策研究大学院大学等国外机构进行访问,举办“联合国与国际组织研究专家论坛”系列讲座等。